今天晚上在賴媽媽指導下製作蘿蔔糕。



兩個蘿蔔洗淨去皮後用外公買的工具刨成蘿蔔絲(其實細的很像蘿蔔泥了),刨的過程心驚膽跳,很怕不小心我的甜不辣手指就要為蘿蔔捐軀了。



紅蔥頭、香菇、蝦米、肉末準備好。

在來米粉一包加三碗水拌勻,賴媽媽說一定要用手來攪拌,才拌得均勻。



(照片裡是賴媽媽的玉手,為了拍照我叫她不要動,作個樣子讓我拍拍就好,賴媽媽嘴巴上應好,但手還是很專業地動個不停……這位太太到底是有沒有在聽人家說話呀??)

先將紅蔥頭爆得香香的,再將香菇、蝦米、肉末放下去一起炒,鹽巴味精也是在這時候加入;炒得差不多以後將蘿蔔泥加進去拌勻,煮滾之後再多煮個5分鐘。



將煮好的材料慢慢加到在來米漿裡,邊加要邊攪拌,拌勻之後放進電鍋,外鍋加2杯半的水,蒸個30-40分鐘就好了。不過要放涼了才會凝固得比較漂亮,隔一個晚上再切剛剛好。


我喜歡吃港式蘿蔔糕,不愛吃沒加料的,賴媽媽自己作總是秉持「自己吃不傷本」的原則加了許多配料,不過跟賴媽媽一起作菜的缺點就是很難明確地掌握份量,她總是尾音上揚地說:「就是量其大約啊(台語)」,這句話聽起來總讓我覺得像是有兩隻蝴蝶在飛的樣子。

賴媽媽說家裡的三個女孩只有我願意進廚房,二姐是碰都不想碰,三姐是對廚房很沒輒只會撒嬌討吃,仔細想想我好像從小就很常往廚房跑,兩手一撐就坐上舊家廚房磚造的流理台,晃著小腿看著媽媽煮菜,那時可能是為了想要多跟媽媽在一起吧,不過也這樣看著看著看出了興趣來。大一點就可以幫忙拿盤子、洗洗切切,偶爾可以動個鍋鏟,然後一邊跟賴媽媽瞎聊,從這些過程中得到很多樂趣也學到很多。我發現作菜其實對小孩子應該會是一種很好的訓練,可以從準備到烹調的過程中訓練他作事必須要有計畫,還能培養搭配的美感和協調性。

從小媽媽工作雖忙,但總能變出一桌豐盛好吃料理,不只是晚餐桌上的一家團圓,還有我學生時代午餐時間吸引同學來借吃一口的好吃便當。但長大以後發現煮菜這件事其實是滿足自己的成分比較重,因為對我來說,作菜並沒有要應付一家大小正餐的壓力,好玩的心情大於實際填飽肚子的需求,更多時候,反而是一種打發時間的消遣方式。

striker曾經問我,為什麼網誌上都是吃的?

我記得國中英文課本裡有一課是介紹禮物,大意是「You are what you give!」而送食物代表了送出溫暖,喜歡以食物為禮物的人代表著他是個溫暖的人。

我對那一課一直印象深刻,我也一直認為「I am what I give!」

作料理也許就成了傳遞我心中溫暖的方式,把溫暖分享給我喜歡的人,看他們吃的開心,我也感到滿足。

但更重要的是,在料理的過程中,可以發想,可以創作,可以嘗試,可以變化,可以取悅自己,然後充實愉快地渡過這段時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nggnihc08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