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去看了「暴力效應」(A History of Violence)這部電影。

其實看完以後有點小失望,覺得導演交待的太少了,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但這幾天想想,也許導演要表達的東西已經都在裡頭了,過於詳細地交代過去歷史反而會讓這部片變得太囉唆也不一定。

片子的主題是暴力,有很多精準到位的暴力鏡頭,導演把對人體的破壞過程和最後倒在血泊中的影像處理的很好看。片中男主角在心裡上對自己也對別人隱瞞著過去的暴力歷史,但當面臨威脅時,身體馬上超越心裡變身為下手精準的超級殺手;男主角的兒子平時是個溫順的乖小孩,一再面臨挑釁時就出手海K了平時氣焰高張欺壓他的同學,甚至還開槍射殺了攻擊父親的歹徒,冷靜得讓人感到害怕;一連串華美的暴力場面讓人看得過癮但心裡也隱隱揪著不安,暴力是否真是人人心裡都有的本能,甚至藉著遺傳因子一直傳下去?

而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角色是女主角,導演用了兩次截然不同的性愛情節表達女主角內心世界的轉變。一次是在女主角的世界尚未改變前,她安排了只有夫妻兩人的約會,穿上高中女生的啦啦隊服,變身小野貓來了場激烈的性愛,但終究只讓人覺得他們就是平凡小鎮裡的平凡夫妻,激烈的性愛只是平凡生活的情趣,傳達的是平靜生活裡的夫妻情感。

第二次性愛是在女主角知道丈夫原來隱瞞了過去的歷史之後,她發現自己和這人生活了十多年,卻一點也不了解他的過去(女主角還因為過度震驚而嘔吐了,很像斷背山裡恩尼斯在傑克離開後跪在巷裡嘔吐的情節),但是為了自己和家人,她還是選擇了為丈夫掩飾,只是不滿和不安的情緒隱藏不住,而男主角也有不能吐實的壓抑,一場在樓梯間驚天動地的性愛將他們的情緒徹底發洩出來,結束之後女主角推開男主角,憤怒地起身離去,背上帶著剛剛留下的衝撞傷痕裸身在暗夜裡哭泣,看了讓人感到心疼和無奈。

夫妻間本不應該有太多的秘密,尤其是這樣巨大的秘密,只是如果放棄了,女主角就會失去一切,所以她還是選擇為丈夫掩飾。最後全家坐在餐桌前,男主角解決完過去恩怨後回到家裡,企圖用自己比較想要的身分繼續生活下去,我想小孩們是接受了父親,但女主角是否真能心無芥蒂地接納這個陌生又熟悉的丈夫,導演留下了讓觀眾自己猜測的空間……

看完電影和學長聊起暴力,我好奇的是男生會為了什麼事跟人打架,打架當時和打完以後是什麼感覺。我自己並沒有和人暴力相向的經驗,但我相信人心裡都有暴力的本能,有壞人時我們都希望他被痛K一頓,當有人侵犯時我們會說:「真想揍他!」暴力其實是表現自我的一種方式,只是一旦訴諸了暴力,事情往往就會發展到無法控制的地步,自我也會在刀光劍影中被扭曲了……重點是我怕痛,打人手也是會痛的,所以從沒真正地動手過。在和平主義的壓抑下我想我的暴力傾向頂多只展現在我的牙齒吧,展現在用力咬下的瞬間,還好至今受過這「囓刑」的人寥寥可數……

以前讀過一句話:「比暴力更可怕的,是執行暴力的理性與面對暴力的冷漠。」(PS.1)我覺得這話說的很好,提供了我們另一個觀察暴力的角度。暴力在電影的拍攝技巧下可以讓人有過癮好看的感覺,但那畢竟只是電影,如果在現實世界裡我們對某一個人或是某一個族群進行著行為、語言或精神暴力卻視之為理所當然毫無殘酷自覺時,這種不見血的理性和冷漠,就真的比血淋淋的暴力更可怕了……


PS.1 這是「莎士比亞的姊妹」劇團「泰斯特」這齣劇作的導演王嘉明先生說的話,在同事Angie桌上的剪報裡讀到,印象深刻,沉吟至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nggnihc08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