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六號這天,我去看了在美國的第一場音樂劇「歌劇魅影」。拜重看這部經典音樂劇之賜,讓我發現了以前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之間的一些小變化。
其實這齣劇我二十歲那年夏天在倫敦看過了,當時也算是慕名前去觀賞,不過除了巨大弔燈從座位後方天花板疾速飛向舞台的那一幕以外,我對這齣劇沒有留下太深的印象,相較於讓我感動掉流淚的「悲慘世界」,「歌劇魅影」這齣劇對當時的我來說是有些令人失望的,我甚至不解,這齣劇為何能這樣轟動,吸引這麼多人朝聖似的進劇院看它,看過的人,真的都覺得好看嗎?
大概是因為這劇本本身的故事性就讓我覺得有些莫名其妙,他沒有交代phantom的來源和去處,又因為故事發生在歌劇院,在主要敘事情節之間總會穿插著一場場華麗的歌舞表演,當然對觀眾來說是一種視覺的豐富饗宴(紐約百老匯的華麗程度更勝倫敦,但吊燈墜落的效果還是倫敦的讚),只不過讓我覺得有些荒謬,好像是用這些華麗的衣著和舞台變化來隱藏故事裡的種種迷團和對感情交代不清的部分。我知道他要表達phantom因為自身容貌殘缺的自卑和跋扈,以及他對女主角Christine的愛慕和最終的死心捨棄,只是對當時的我來說,總覺得那樣的感情強烈的太不真實,納悶的部分多過於被感動的部分。
這次再看這齣劇,我試著用另一種心態去欣賞,放下對故事本身的質疑,不再去想主角間感情怎麼發生,而將焦點放在phantom最後怎樣放下對Christine的感情,消失在面具之後。而這次散場之後,我有一點點的惆悵,部分來自於Christine唱出「 love me, that's all I ask of you ...」時那種對愛情純粹的渴求,好似簡單但實則難以達成的渴求;另一部分來自於對得不到愛情的phantom的同情,對那種無可奈何非得放棄不可的同情,當Christine與Raoul對唱「 love me, that's all I ask of you ...」時,不也正是躲在黑暗中的phantom內心的聲音嗎?
走出劇院時,紐約的夜生活正隨著百老匯戲劇看板和時代廣場上巨大招牌的光亮而熱鬧開展著,我已經記不得八年前看完戲時那個倫敦夜晚的樣子,但是想起自己也曾像一起看戲的兩個年輕小妹妹一樣,在看戲時睡著,在散場時興奮地到處拍照。
舞台上所傳達的兩情相悅的美好愛情和沒有回應的痛苦愛情,好像隨著八年的光陰過去和其間幾次的戀愛經驗,才在電光火石的一瞬間傳達到坐在觀眾席上的我。八年前的我覺得這齣戲無法感動我,是不是因為當時的我還沒開始談戀愛的關係呢?
雖然傳達和接收的片刻都只有眨眼般的一瞬間,但其間卻有著如同光速和音速之間的差距,之前的我只看見戲裡的閃電,現在的我才體會到那慢了點到達的雷聲。而這慢了點的差距,是八年,是八年裡每段愛情的爭取和放棄教會當晚的我從這部戲裡體會到面具底下的惆悵。
Love me, that's all I ask of you ~~~that's all I ask of you ~~~
- Jul 12 Wed 2006 05:21
Love me, that's all I ask of you---歌劇魅影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